请使用下方推荐的浏览器访问

安卓版本 苹果版本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最热

[理论观察]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

时间:2024-12-13 18:53:06 点击: 【字体: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任何科学的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倡导推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文化建设实践,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素材、提供了思想基础,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福建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孕育地、重要形成地和重要实践地,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立足福建独特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注重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凝练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价值导向、精神气质。

  赓续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花大力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注重保护好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并由此衍生了惠及长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为今天的三坊七巷保护及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树立起四梁八柱。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进行的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为福建保存了极其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激励了福建人民像爱惜生命一样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情怀和战略眼光。

  铭记历史传承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蕴含丰富红色资源与厚重文化内涵的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生动展现了我们党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9次到闽西,其中7次到古田、3次到才溪,看望慰问老红军和革命“五老”人员,瞻仰革命遗址、追寻革命足迹。对红色遗存的挖掘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投入了特殊的感情,关心支持闽东革命纪念馆建设,专门听取纪念馆建设、陈列等工作汇报,要求“充分利用闽东革命纪念馆这块阵地,广泛开展老区传统教育”,“要把红土地的革命精神归纳概括,要通过弘扬这种精神,凝聚人心,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具体结合,是用大无畏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去变革旧体制、旧社会”。革命精神是一种优势,要使它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革命文化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初心使命的精神品质,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一脉相承,并在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创造性实践中丰富发展,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境界。

  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要求“各艺术门类都要大力提高艺术生产力”,不仅注重数量,也要讲究质量,“争取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倾力支持下,包括文学、音乐、影视、歌舞、曲艺、书画等创作迎来繁荣时期,为福建文化影响力辐射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汲取时代丰富营养推出符合群众需求的作品,培育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不断丰富,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重大要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七个着力”的强烈实践特征和现实针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福建探索体现世界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不仅注重提炼和展示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标识,而且积极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从文化文明角度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了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格局。

  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加强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积极协调推动鼓浪屿、武夷山、土楼以及泉州史迹等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对待文化发展问题,他强调不能局于一国、限于一域,要切实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坐标之中,赋予其满足人民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推动民族进步的生动内涵,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闽东畲族博物馆落成,畲族歌舞团顺利发展,畲族语言、歌谣、服饰等优秀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高度重视海丝文化的传播,重视发挥民间渠道作用,展示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魅力与力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朱子文化遗迹保护、朱子理学研究和传承等工作。在他的支持推动下,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落地在朱子理学发祥地的武夷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意义重大。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表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质,既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又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同中国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及产生的创新理论成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转化,为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富文化滋养和文明土壤,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福建探索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有意识地大力推动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力量,完善企业承包制,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不断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他提出“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辩证地分析在今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有哪些积极因素可以调动,有哪些消极因素应予转化”等观点,站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高度,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和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理解和全面把握,对推动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握文化主体与人民立场的价值契合。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坚持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推动文艺创作“更多贴近时代脉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倡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鼓励文艺工作者在现实中寻找题材,多创作反映本土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现实需要的作品;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改善创作条件;努力把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得文化创新创造迎来大繁荣,也为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握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的深刻认识。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就是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这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保证。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在他的支持和推动下,《闽东报》于1989年11月1日正式复刊,《福州晚报》两次扩版,进一步发挥了喉舌、桥梁和纽带作用。他同时强调,扩版“不能仅仅是容量、版面的成倍扩大,而应作为宣传质量的提高和功能、作用的进一步发挥的新起点”,“报纸宣传要全面,要掌握分寸。报道要力争雅俗共赏,要有空谷幽兰,也要有人间烟火”。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社会价值、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多元背景下,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愈加显得重要而紧迫。主流舆论引导主流价值,主流价值支撑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反映主流价值,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转化、互为一体。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不断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凝聚更为主动、更为坚实的精神力量依然是今天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福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福建的孕育,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人民性特征。“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原创性概念,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找到萌芽,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是对文化层面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积极回应,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指引。

  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引领时代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核心范畴。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反映了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整个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正是这种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渡过了近代史上许多内忧外患的危机,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关键在于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坚持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脉络,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底色,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坚持“两个结合”,持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问题,反复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坚决捍卫文化主体性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意涵。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和科学方法,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统一起来,厚植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之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基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行动指南,回应时代需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担负文化使命,把握思想体系与文化建设的体用贯通。“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的整体概括,在“体”与“用”的辩证关系中彰显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及其本质特征,明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一系列创新观点,使得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体”的理论建构上不断向体系化、学理化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布局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提出坚持“两个巩固”、肩负“新的文化使命”、部署“五个方面”、明确“十四个强调”以及“七个着力”等重要内容,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体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福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形成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推动福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大举措,极大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是福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的力量之源。我们要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文化建设的实践,从“源”与“流”、“体”与“用”、“个别”与“一般”等多层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生成、构成内容、内在逻辑、核心要义、方法论、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建设文化强省为己任,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作者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