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下方推荐的浏览器访问

安卓版本 苹果版本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开选

[理论观察]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时间:2024-12-08 18:53:04 点击: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甘肃考察都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今年9月考察甘肃时强调要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高举改革旗帜、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信心、勇担改革使命,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甘肃落实落地,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增强改革意识,创新发展观念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增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改革意识,以观念“破冰”带动改革“破局”。

  保持强烈的追赶意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发展一度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开放后,甘肃逐步从领跑、并跑变为跟跑,同全国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我加压、跳起摸高,追赶进位、勇于超越,敢于跟快的比、同强的争、与好的赛,对内比担当、比能力、比业绩,对外比增长、比质效、比进位,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保持强烈的机遇意识。实践证明,只要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发展就会提速,就能乘势而上。当前,甘肃面临的机遇多重叠加,既有战略机遇又有市场机遇,既有政策机遇又有产业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坚决冲破观念障碍,提高把握机遇、利用机遇的能力,在拥抱机遇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保持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推进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运用市场机制抓发展是未来所向。要强化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运用市场规律、市场办法抓经济,在引进增量、激活存量、汇聚能量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保持强烈的法治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的关键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作出决策自觉以法律为依据,推进工作自觉以法律为准绳。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动发展的能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严格落实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扎实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发扬改革精神,优化体制机制

  大力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下功夫解决结构性矛盾。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高效运行“一键报贫”系统,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公共服务上的普惠。完善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鼓励市州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设施联通、政策相通、市场互通、产业融通,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加快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完善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下功夫解决机制性障碍。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以市场化机制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自然科学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入推行“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空间优化、资源整合、产业调整,建立与开发区管理机制、隶属关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有效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水资源费改税,深入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行动,强化水资源供、用、耗、排全过程监管,加强用水定额执行、应用、评估和检查,完善阶梯水价制度,提升全民节水意识,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下功夫解决瓶颈性制约。深入实施人才赋能工程,制定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完善综合性柔性引才政策,改进东西部协作对口引才模式,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设立一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细分领域的特色专营机构,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制定吸引风投、创投等基金入甘激励办法,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推进企业挂牌上市“玉如意计划”,加大“险资入甘”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网格,以高水平金融供给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建立有利于新能源消纳的市场化电价机制,创新绿电就地消纳机制,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消纳利用模式,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下功夫解决长期性问题。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健全综合交通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打好绿色转型、生态修复、治水兴水等七大标志性战役,健全和落实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机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荒漠化综合防治机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力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加大自然灾害预防和治理力度,完善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灾害预防指挥体系,常态化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体系,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创新互助养老、医养结合模式,深入实施“银龄行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提升改革能力,加快产业转型

  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科技创新促产业转型。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围绕“14+ 1”重点产业链和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创新链、人才链,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励政策,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带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建立重点产业急需攻关技术常态化征集和动态调整的重大议题凝练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挥体系、责任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政策配套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一批保障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以数智赋能促产业转型。主动跟进产业技术变革趋势,健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措施,加快打造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打通庆阳、兰州与东部地区国家枢纽节点间的高速直连网络通道,培育算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健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培优机制,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促进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

  以招商引资促产业转型。坚持以招商引资论英雄,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坚定不移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突出产业链招商这个重点,以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健全市场化招商体系,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并重、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聚焦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招商,加力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切实把增量变成能量、把资源变成资本、把资本变成产业。健全招商引资考核督查机制,把考核成效与评先选优、干部使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干部在招商引资主战场建功立业。

  以优化环境促产业转型。锚定“西部领先、全国靠前”目标,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研究出台《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培育一批营商环境创新引领示范区,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良好条件。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统揽,完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机制,落实落细“包抓联”“六必访”等服务企业制度,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提升政务服务的便利性。坚持把重点领域严格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统一起来,推行柔性监管和柔性执法,避免多头多频次执法,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进“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改革,促进经营主体公平良性竞争。

  拓宽改革视野,加大开放力度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在稳增长、促发展的赛道上,要以登高望远、胸怀全局的改革视野,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

  加力融入“双循环”。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切实把“一带一路”最大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成效。主动服务和对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用好东西部协作和省际合作等工作机制,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对接合作。支持省属国有企业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合理布局产业链,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开拓境外多元市场,提升对外投资质量和水平,完善国际产能合作机制,着力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加力打造“大通道”。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建好用好陆上通道、繁荣空中通道、畅联网上通道,不断强化甘肃在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通道地位。提升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能级,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智能化,完善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机制,打造国际货运班列集散分拨中心,创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运营机制,进一步畅通物流链、优化供应链、壮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加力推进“一体化”。健全内外贸一体化政策体系,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积极培育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探索构建“跨境电商+产业带”等新模式。完善外贸主体培育政策,大力引进外贸企业,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扩大新能源装备、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出口,加大能源资源矿产品、粮油、先进技术设备等进口,带动优势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健全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重大节会促进对外合作机制,完善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先进技术等领域服务贸易支持政策,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彰显改革担当,树牢正确政绩观

  为政之道,首在政绩观。要以舍我其谁、不负人民的改革担当,自觉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效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

  树牢正确的权力观。树牢正确的权力观,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坚持人民至上,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坚持教育为主、预防为先,建立政绩观常态化教育制度,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正确政绩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完善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重要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全方位扎牢制度笼子,用制度规范、约束、监督、制衡权力,保证权力正确行使。

  树牢正确的事业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不仅是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干事创业的先决条件。要健全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长效机制,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机制,坚持“新官要理旧账”,引导广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以动真碰硬的勇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优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关心关爱干部措施,加强诬告行为治理,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机制,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激励干部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火热实践。

  树牢正确的群众观。为民造福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是最大政绩。要站稳人民立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广泛汇聚事业发展智慧力量。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常态化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健全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制度,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树牢正确的发展观。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完善举债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让新发展理念成为各级干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纵深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提升安全生产全面责任、隐患排查、监督管理、宣传培训、应急救援“五大体系”建设水平,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机制,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